【車訊網 報道】日前,實地感受了一番沃爾沃XC40,主要收獲是:1,動力與平順性相當好,駕駛感出色;2,駕駛輔助比較齊全;3,人性化設計相當細致;4,雖然是一款小尺寸的SUV,但后部設計很實用。接下來,把具體內容匯總出來,與您分享。
以往,談起沃爾沃,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安全。在我看來,除了安全,它的行駛部分,也基本無懈可擊。事實上,歐美國家的許多老牌汽車廠,都是如此——在底盤與動力方面,具備足夠多的經驗。而事實上,汽車最具技術含量的地方,恰恰是底盤與動力,這倆地方的功夫到家了,就會讓人覺得特好開,開起來特舒服。通過實地體驗,我認為,沃爾沃的XC40,就是這樣一款車。它不僅動力比較強,平順性也相當好,再加上出色的底盤,從而帶來很棒的駕駛感。
首先,看看這款車在行駛中的表現。
沃爾沃XC40分為B3和B4,均為2.0T發動機,且都配備了48伏輕混。至于它倆的區別,簡單理解就是低功版與高功版,前者最大凈功率120千瓦,后者是145千瓦。此外,低功版是兩驅,高功版是全時四驅。此次我試駕的,是高功版。
與發動機匹配的,是7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(7DCT)。在這兒,先跟您嘮叨幾句擋把——因為它很有特色,是個水晶制品,非常考究,由瑞典著名水晶品牌——歐瑞詩(Orrefors)提供,該品牌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。
在為期一周的試駕中,沒有發現頓挫,一次都沒有。無論市區擁堵路況,還是郊外的急加速,它的表現始終保持平順,很難察覺擋位變化。但實際上,它的每一次換擋,都恰到好處,能夠很準確地實現駕駛者的意圖。
與上一代XC40不同,該車沒有常見的經濟、舒適、運動駕駛模式。對此,我比較認同。因為,在日常使用中,根本沒必要改變駕駛模式。就拿我自己來說,就連在盤山公路上疾馳,我都是單純依靠油門找,而不是變更駕駛模式。除非動力太弱,或者變速器太笨。
駕駛方面,除了變速器很平順,還有以下3個感受:
1,加速良好。無論初段加速,還是中后段加速,反應都很快速,提速干脆利索,發動機的聲響十分沉穩,有種力量源源不斷的感覺。
2,平順性相當好。一方面取決于上述之變速器的良好表現,另一方面,源于方向機、減振器的完美配合。
3,駕駛靈便。在良好的動力與底盤作用下,加之XC40身材較小,視野設計合理,駕駛相當靈便,特別是狹窄路段,比如較為擁擠的地庫,該優勢尤為顯著。此外,它的車內噪音很低,帶來一種很舒服的感覺,駕乘感受非常好。
該車配備的48伏輕混,作用不如混動那樣顯著,單純靠它的節油效果也不明顯,但最大好處是質感的提升。靠48伏電機帶動發動機曲軸,啟停系統的振動幾乎完全消失,起步瞬間的力量感有所加強。單就這一點,與10年前沃爾沃的發動機啟停相比,進步一大截。
發動機轉速方面,我記錄到的數字是:時速80公里,發動機每分鐘約為1600-1700轉。
時速100公里,發動機每分鐘約為1900轉左右;時速120公里,發動機大概在2100轉上下。
底盤上的覆蓋幾乎是百分百,十分平整,此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操控,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噪音,提高舒適度。懸架方面,前懸架是較為常見麥弗遜式,后懸架是多連桿式。減振阻尼的設定偏中性,細微振動的過濾還算不錯,激烈駕駛當中的支撐,基本令人滿意。
高功版的全時四驅,用的是博格華納瀚德的第六代四驅系統,正常情況下,以前驅為主,后軸僅能分配到5%的動力。如遇打滑,動力會迅速調整,極限狀態下,可將動力全部提供給后軸。
對于瀚德的四驅,我有著很深的印象。10多年前,我負責拆車坊時,曾將當時市面上的數款四驅SUV,逐一在國標坡道上,進行爬坡測試,表現最好的,是裝配瀚德四驅的車。
當然,對于多數駕駛者來說,四驅的價值主要是安全,并非爬坡或越野。
油耗方面,低功版百公里綜合油耗6.67升,高功版是7.05升,均為WLTC標準。
試駕的前兩天,全部在北京市區,且基本都是早晚高峰,最慘的一次,10公里的路,走了1小時20分鐘,儀表顯示油耗11.1升,這是此次試駕中,油耗的最高值。
油耗的最低值,出現在北京與天津之間的高速公路上。去程走的是京津塘高速,限速90/110公里,抵達塘沽后,儀表顯示平均時速90公里,油耗4.8升。
回程走的是京津高速,限速120公里,但一路上慢車較多,能將車速提到120的機會并不多,且不斷加減速,最終,抵達進京檢查站時,平均時速106公里,油耗6.5升。
其次,看看它在駕駛輔助方面的表現。
該車在駕駛輔助方面,配置比較全。首先,下列安全配置,是全系標配——車身穩定控制、胎壓監測、車道保持、車道偏離預警、前方碰撞預警、疲勞提示、主動制動、自動駐車、上坡輔助、陡坡緩降、前后雷達、倒車影像、全電動后視鏡、自動車燈、自適應遠近光。
其次,高功版車型全都配置了L2級駕駛輔助。
L2級駕駛輔助當中的自適應巡航,特別好用,無需看說明書,一下子就能上手,且按鍵面積較大,觸感清晰。
這個看似簡單的設計,讓我想起去年此時,我試駕過的一款同樣是著名品牌的車,它的方向盤按鍵采用觸控式,觸感很模糊,駕駛者必須低頭看,才能確保操作。這還不算完,操作邏輯也與眾不同,我們一車四人,無論誰開,都得琢磨好一陣,3天試駕結束后,誰也沒能做到熟練操作。
該車的車頭與車尾都有雷達,可影像不是360度全車的,只有車尾的畫面。這或許是所有進口車/合資車的弊端——配置不如國產車豐富。說來也許您不信,幾個月前,我在歐洲旅行時,租了一輛小型車,車齡一年出頭兒,后排座的車窗,還是手搖的。
但是,該車在倒車時,有一項比較實用的配置:自動制動。也就是說,您在這兒倒車,只要后面出現情況,比如有人走過,系統會踩一腳急剎車。我試了一下,確實挺靈,但也容易把駕駛者嚇一跳。當然,如果不喜歡,可以將其關閉。
第三,看看它在做工方面的表現。
沃爾沃在我國,始終位居豪華品牌的第二梯隊,盡管如此,它的設計、材質和做工,都表現出相當不錯的水平,由此營造出來的車內氛圍,更是普通品牌車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。比如,前部塑料材質的手感很細膩,中間部分的木紋貼面與出風口,做工都顯得十分精湛。
再比如,車門內飾板上,全部貼有絨氈,烘托出較強的溫馨感。
細節處理也比較周全。比如,前風擋的左下角,有個透明的塑料片,如果您有出入證之類的東西,它就能很好地派上用場。
再比如,中間平臺的前端與中段,各有一個帶蓋的儲物槽,零星的小件物品放在這兒,既不容易丟失,又能保證車廂里的整潔。
還有,后排座兒童座椅接口的位置,比較合理,使用時,只需打開塑料蓋,很容易就能把兒童座椅裝好。您可能奇怪,這不是所有車都有的配置嗎?沒錯,但設計有差異。我曾連續遇到2款國產車,兒童座椅接口的位置太靠后、同時又太低,安裝時,需要一個人用力往下壓,另一個人用力往里推。特麻煩。
事實上,歐洲中檔以上的車,都比較注重細節,注重使用感受。就拿加油口來說,沃爾沃的設計師沒有內蓋,打開外蓋,加油槍直接插入,不僅便捷,同時也避免了安全隱患。
享受方面,XC40也不落伍,它標配的是8喇叭音響,頂配車型是哈曼卡頓的13喇叭音響。
最后,看看這款車在實用方面的表現。
SUV的含義是運動多功能車,所謂多功能,主要指的是空間與座椅。它的后部空間不僅大于轎車,同時也大于轎車當中的旅行款(亦稱旅行車)。另一方面,通過座椅折疊,讓空間具備可塑性,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。那么,XC40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呢?
行李廂進深920毫米,最小寬度1000毫米,高度725毫米,遮擋板以下高度440毫米,容積452升。單看容積,在同級車里屬于中規中矩,不算很大,但進深與高度,成績比較突出,尤其比起那些溜背造型的SUV,要寬敞許多。
行李廂內,照明與錨點是標配,12伏電源僅僅出現在高配車型里,遮擋板為硬材質,與尾門同步升降。
后排座中間位置,有扇小門,它的作用,第一是后排乘客可以隨時拿取行李廂里的小件物品,第二是便于攜帶細長條狀的物品,比如滑雪板、釣魚竿,等等。
地板為3段折疊,板材很厚實,包裹毛氈的質地很細,開啟地板的手柄做工相當精致。
地板下面,分為兩層,第一層是個儲物盒,深度大致在100毫米左右,長與寬分別為700毫米和955毫米,也就是說,容積比較大,隨車的各種東西,都可以容納于此,從而保持行李廂的整潔。
第二層原本是放置小尺寸備胎的地方,如今變成48伏輕混的動力電池。作為備胎的替代品,這里備有氣泵與補胎劑。
后排座椅可以分段折疊。折疊座椅的按鍵,做工很精細,還有個能夠彈出的紅色顯示片。
座椅折疊后,椅背與行李廂地板銜接的非常好,非常平整。此時,地板長度為1530毫米,自后排出風口算起的最大長度,是1750毫米。
最后的總結:我不僅更相信燃油車,同時更信任傳統大廠。
這次試駕,加滿一箱油,跑了600多公里,開心之余,想起眼下的熱門話題:新能源。
10年前,我國的電動車剛開始嶄露頭角時,我曾撰文:它只能夠滿足一部分需求,無法滿足全部需求,所以,在相當長的時期里,它將與燃油車并行。除非儲電技術出現顛覆性的變化,催生出真正的新能源車,就好像半個世紀前的科幻小說里所描寫的那樣。
燃油車在便捷、續航方面的優勢,是毋庸置疑的。只需幾分鐘,將油加滿,就能跑數百公里、甚至上千公里,低溫與高速,對它來說都無所謂。尤其對于買車不光是為了日常通勤的消費者來說,燃油車幾乎是必選。
由于我是個自駕游愛好者,我不僅更相信燃油車,同時更信任傳統大廠。
少則七八十年,多則上百年的積累,令其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,品質也更有保障。買車與買手機不同,出色的底盤可以帶來的出色駕駛感,令人信賴的品質,可以讓您不用像換手機那樣,頻繁換車。
更多內容:《沃爾沃XC40車型配置盤點》,點擊下圖即可進入。
我國市場上的沃爾沃SUV有3款,緊湊型XC40,中型XC60,中大型XC90。對于年輕夫妻或三口之家來說,XC40是個挺不錯的選擇。該車目前在售的2024款,分為6個車型,指導價26.98-35.48萬元。本文將其外觀、內飾、車型配置進行一番盤點,供您選車參考。
{{item.mainInfo.fromUserName?item.mainInfo.fromUserName:item.fromUserName}}
{{item.mainInfo.createTime?item.mainInfo.createTime:item.createTime}}
{{item.mainInfo.content?item.mainInfo.content:item.content}}